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,人們在喝水后的反應大相徑庭,有些人喝水后頻繁上廁所,而有些人喝了水幾小時后都毫無尿意。那么,喝水后就想小便的人,和半天不去廁所的人,哪種人身體更健康呢?
首先,我們需要了解,水是如何變成尿的。
水進入腸胃道,經消化系統吸收進入血漿,通過漫長的“旅途”,血漿中的水分和所有晶體物,由腎小球濾過進入腎小管,為原尿;腎小管將原尿中的營養物質、大部分水分和無機鹽重新吸收回血液,排出含有少量氨的代謝產物和鹽類的水溶液為終尿;最后經輸尿管、膀胱、尿道排出體外。
一般來說,一杯水進入人體,代謝時間需要30-40分鐘,即40分鐘左右產生尿意是正常的。但每個人體質不同,影響排尿次數的因素有很多,隨著一些原因的出現,排尿次數也會出現差異。
一、生理因素影響
膀胱大小
我們人體保存尿液的地方叫膀胱,通常膀胱容量平均為300-500ml,當膀胱中尿液累積至200ml時,人會產生尿意。不過,每個人的膀胱大小各有不同,有人一喝水就想排尿可能是因為膀胱較小,一有尿意就會刺激到膀胱;有的人膀胱比較大,尿液積累到很多以后才會刺激到膀胱。
括約肌功能
括約肌負責控制膀胱,當括約肌松弛時,膀胱儲存能力較差,導致排小便的次數;當括約肌緊繃時,膀胱具有較大的儲存容量,上廁所次數減少。
喝水和排尿習慣
有些人平時不習慣主動喝水,非要等到特別渴才會去喝,時間久了膀胱會適應缺水的環境。一旦有水分流入,突然受到刺激,就會產生尿意。而有的人習慣性憋尿,導致他們的膀胱敏感度降低,所以喝水后產生的尿意會有延遲。
二、病理因素影響
血糖高
血糖水平較高的人,通常存在代謝障礙,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也相對差,導致尿液中的糖分增加,進而導致尿液增加。
泌尿系統感染
感染泌尿系統炎癥時,一喝水就會出現膀胱當中出現的刺激感,不斷想排出尿液,因為尿液刺激膀胱頸部或者是膀胱三角區所引起的排尿反射,所以就會出現頻繁上廁所反應。
肝臟疾病
肝臟嚴重發生病變后會牽連到腎臟,導致腎臟出現異常,人體的排尿系統就會發生紊亂,導致尿液增加,排尿次數增多。
總之,對于“喝水就想尿”和“喝水后半天不去廁所”,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,因為影響因素有很多,有生理性的,也有病理性的,在出現這兩種情況時,我們要注意排查,身體是否伴隨其它癥狀,比如尿痛、排尿不暢、排尿不充分,尿液顏色發紅等。如果出現異常,最好及時就醫,對癥治療。
以上信息僅供參考,如有發生謹遵醫囑。
版權聲明:
康興醫療官網(www.gzjfwzhs.com)獨家專稿,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及原文鏈接,歡迎分享!